改善是平凡人變成天才的方法,每天改善1%,一年強大37倍。——三木谷浩史,樂天集團創辦人

 

 

大家應該都聽過玻璃杯裡的跳蚤實驗:在玻璃杯裡放跳蚤,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。後來在杯子上加一個玻璃蓋,一次次的撞擊,跳蚤開始根據蓋住的高度來調整所跳的高度。

 

一陣子後,發現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,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。幾天後,實驗者把蓋子輕輕拿掉,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,還是在原來的高度繼續地跳,即使沒頂蓋,跳蚤還是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。

 

許多人把加蓋的玻璃杯比喻為「舒適圏」,幾次受限碰壁後,寧願選擇待在安全的舒適圏,至少不會再遭痛擊,久了就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。即使玻璃蓋已被拿掉,由於撞怕了、習慣了,便在內心告訴自己:就只能這樣繼續下去,不然還能怎麼辦?

 

我們來想想,你跟跳蚤是否一樣,難道真的不能再跳出杯子嗎?還是心裡已經認定了杯子的高度是無法超越的?又或者是不改變也還好,繼續待在杯子裡好像也還OK?

 

肯尼斯.克利斯汀(Kenneth W. Christian)的著作《這輩子,只能這樣嗎?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》即是為「長了翅膀卻飛不起來」的人所寫,她認為,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不在於他輸了,而是他差點就贏了

 

 

 

有沒有辦法讓心裡體認到,並且願意採取行動,一躍而出嗎?

 

方法十分簡單,拿一根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;或者拿一盞酒精燈在杯底下加熱,當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,它就會咻的一下,跳了出去。這是跳蚤實驗的原來版本。似乎人要遇到重擊,或是對環境無法再忍受時,才會咻的一下起身而跳。問題是,舒適圏之所以被稱為舒適圏,就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環境與遭遇,並沒有如此大的劇變,所以根本沒有大棒子及酒精燈的出現機會。

 

 

文章來源: 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-content-80407-114884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0923812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